金黔在線訊(本網記者 安軼倫 程曦)“正如福建的大紅袍、鐵觀音,四川的竹葉青和河南的信陽毛尖,貴州省也應該有一個公眾品牌,合全省42個茶葉生產縣之力打造我們的‘綠寶石’!”在談到貴州省茶產業的三年提升計劃時,湄潭縣縣委書記魏在平激動地說道。在他看來,合力打造貴州茶品牌,是發展貴州茶產業的最好方式和絕佳機遇。
  “多彩貴州綠茶好——‘綠寶石’發現之旅”一行媒體關註湄潭茶產業發展
  以茶帶動經濟 實現全縣跨越式發展
  2月23日,在“多彩貴州綠茶好——‘綠寶石’發現之旅”的行進中,記者來到素有“貴州第一茶縣”之稱的湄潭。這個看似“柔媚”,卻充滿風情的“雲貴小江南”擁有貴州茶葉最強大的力量。“48萬畝茶園”、“3萬噸茶葉產量”、“30億茶產值”、“407家茶企業”……這些數據早已確立了其在貴州茶產業中舉足輕重的地位。
  一直以來,茶產業是湄潭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。依靠茶葉,湄潭40餘萬農民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。“種茶葉種種出家家戶戶的新房子,出新農村的發展。”這是湄潭農民的心聲。2013年,農民人均收入7900元,而茶葉收入就占到一半左右。
  依靠茶產業,湄潭的經濟得以提升,不僅拉動了旅游,帶動了當地就業,湄潭的整體形象得到了改善,現在,湄潭茶產業愈發顯現出更大的潛力。
  國內最大的綠茶交易中心 “中國茶城”
  在2013年召開的茶產業發展大會上,湄潭提出,要在十二五末,努力實現湄潭“實施六四五六大戰略,建設兩地三區十強縣”的具體發展目標。魏在平介紹,“六”是指實現六十萬畝茶園,力爭成為全國數一數二的茶園;“四”是產量增至四萬噸;“五”是茶葉產值達到五十個億;“六”是農民人均收入達到六千塊。“兩地”,是紅綠茶生產基地和茶旅一體化目的地;“三區”指茶葉高效示範試驗區、茶葉綜合利用示範區、茶葉質量安全示範區;而最後一項“全國茶葉十強縣”已於2013年實現。
  在具體目標和方向的指引下,湄潭的茶產業發展正在迸發出源源不斷的活力和動力。
  茶產業鏈:實現茶的綜合利用
  “茶葉周身都是寶,我們除了生產出好的茶葉,也在不斷延伸茶產業鏈,實現茶資源的綜合利用。”魏在平介紹,湄潭目前已經研發出茶多酚食品、飲品和藥品、茶葉籽油、茶皂素、茶葉花和茶工藝品等周邊產品。
  “以前,我們把除了茶葉之外的其他部分當做廢物扔掉,沒有深入挖掘出茶樹更多的優點。”如今,茶葉“身體”的各個部位都受到了重視,其中的天然成分被用來製成相關產品,特別是洗潔用品和日用化妝品,以其天然潔凈的特點,代替了化工類產品。
  目前,湄潭在茶的綜合利用的道路上,走在了全國前列。
  茶文化:以“史”為馬 帶動茶產業迅猛發展
  “要看,有茶園、茶海風景;要喝,有紅綠好茶;要賞,還有豐富的茶文化和茶習俗,”湄潭的茶文化歷史悠久,內涵豐富,最早可追溯到盛唐時期。
  永興茶海
  對湄潭茶葉的記載,要從公元770年開始說起。唐代茶聖陸羽的《茶經》對當時的夷州,也就是現在的湄潭一帶的茶葉大加贊賞。明清兩代,“眉尖茶”作為聖品用於進貢朝廷。抗日戰爭最激烈的時候,國民政府為了增加出口,堅持抗戰,委托張天福老先生來到湄潭,選定了民國中央實驗茶場的地址,同當時搬遷到湄潭繼續辦學的浙江大學互相合作,開闢了中國近代茶研究、生產的歷史。建國以後,民國政府建立了貴州省茶科所、國營湄潭茶場,生產的茶葉先後出口到蘇聯、歐洲、東南亞等地。帶動了整個貴州茶葉的發展。
  在歷史不斷的演進中,湄潭茶葉奠定了其重要的歷史文化地位。可以說,湄人對茶文化十分敬仰,對茶文化的挖掘和保存也是相當完善的。
  貴州茶文化生態博物館
  如今,湄潭建起了國內唯一的茶文化博物館、茶工業博物館、茶水利博物館和中央實驗茶場博物館。據介紹,湄潭目前正在同時建12個以上的茶博物館和茶文化機構,到2014年年底,全部可以投入使用。這些茶文化博物館將大力推動整個貴州,乃至中國的茶文化發展,為茶文化的構建提供更加具體的文化模板。
  “茶的三年提升計劃,正當其時,站位高遠,相信會對貴州茶葉的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推進作用。”魏在平信心滿滿的表示,除了全力配合全省打造“一紅一綠”,湄潭還將堅持把具有悠久歷史和市場價值的湄潭本土優質茶葉“湄潭翠芽”做大做強。  (原標題:茶業強縣湄潭:以“史”為馬 在茶產業發展的道路上飛馳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j93yjxuu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